CCTV“五一特别节目”报道这位“稻渔共养”的浙大博士
CCTV-13频道“五一特别节目”——以青春的名义
张剑:扎根乡村推广稻渔养殖 科学助力农民增收
人物背景
今年31岁的张剑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的博士,从本科到博士,他始终把生态科学助力农业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八年的时间里,他和导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水稻种植区,通过一组组的试验分析,研究出“稻渔共作”的科学种植方法。从江南水乡到黄河岸边,张剑所在的团队已经将绿色种植技术成功运用到上百万亩的农田,助力数万名农民增收致富。
渔米香,缘起浙大
大概是一种说不清的“土地情缘”,张剑很确定自己未来想要学的就是农业生态学,尤其是在看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1实验室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等一系列关于稻鱼共生系统生态学机理的文章后,他便萌生了要加入这个课题组的想法。入学后,经过与两位导师商议,张剑将“稻渔共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运用稻渔共生技术体系,利用生态位的分化,借助水稻与田鱼之间的互惠作用,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做到不施农药、除草剂,大幅度减少肥料投入,达到杜绝农业面源污染、保持土壤肥力、稳粮增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效果。浙大稻渔生态团队已经将包括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内的研究成果集成一套系统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指导着全国南北稻作区中稻渔(鱼、鳖、蟹、虾、鳅等)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鱼共生,惠及全国
从2005年起,张剑所在的浙大稻渔生态实验室持续对“稻渔系统”进⾏研究,获得⼤量的研究成果,是该领域发展的引领者。通过⼤量的科技转化,为整个产业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量的科研支撑。2019年,渔⽶⾹团队依托浙江大学创业平台,在杭州注册成立了“福瑞思(杭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稻田养渔”技术服务与相关农产品的销售。
浙大稻渔生态团队始终将科研写在“三农”大地上、技术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团队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通过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担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的影响力,并通过各省级产业联盟,以培训农技人员与农业从业者、指导农业企业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范围内的11个省市推广与指导农户、农场主、企业等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亩田,百斤渔,千斤稻,万元钱”的目标。团队在多个省市建立试验基地(稻鱼试验田:浙江桐庐县莪山乡,浙江青田县仁庄镇、方山乡、小舟山乡,浙江永嘉县界坑乡,四川崇州市;稻虾试验田:安徽全椒县;稻鳖试验田:浙江德清县,江西鹰潭市;稻蟹试验田:上海崇明岛,辽宁盘锦大洼镇等),其中距离杭州最近的试验田是桐庐莪山稻田养鱼基地。桐庐莪山稻田养鱼基地位于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沈冠村,基地建有标准试验田3亩,稻鱼共生核心示范区50亩。2020年,将稻鱼模式推广扩大至120亩,并将在试验田块中继续开展稻虾、稻鳅模式的相关试验。
赠渔香米,迎英雄凯旋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渔米香团队的成员也都每天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并彼此鼓励加油。看到无数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张剑脑海里产生了向他们捐赠自己那批即将上市的稻鱼有机米的想法。“看到我们浙大的医护人员快从抗疫前线返回的消息,就想到等他们从武汉前线拼命回来时,家里有一碗非常好吃的、健康营养的米饭等着他的场景,我觉得如果做成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和团队成员商量了一下,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于是我们马上行动起来。”张剑回想起整个稻渔香米赠英雄事情的过程时说道。
借助母校的渠道,团队顺利对接到了浙江大学4家附属医院。在疫情期间,团队克服人手不足、交通不便等许多困难,干了几个通宵,终于把包装好的稻鱼米送至各大医院。据各大医院工会的反馈,这批稻鱼米已经通过多种形式送到一线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的餐桌上。
赠五千斤好米,道不尽对医护人员的由衷感谢;行数百里山路,载不完对医护人员的真挚祝福。张剑感慨道:“十多天辛苦的筹备,终于把我们自己种出来的稻鱼米送到医务人员手中,内心感到非常的充实和开心荣幸。英雄在前线守护着我们,我们用健康守护你!”
● ● ●
内容来源:CCTV-13频道 浙江大学团委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众号
本文编辑:潘泽政
责任编辑:杨金
👇👇👇